11月17日上午9:00,博雅学院“惠东渔歌”非遗进校园开幕式在图书馆副楼4楼A410举行。本次系列活动以渔歌为文化载体,搭建非遗文化与校园教育的沟通桥梁,助力师生深入探寻渔家历史文脉,沉浸式感受南海之滨传统音乐的独特魅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校园落地生根。

开幕式上,博雅学院院长张明远教授致辞。他指出,惠东渔歌惠东渔歌是妈祖信俗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于2008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惠东渔歌这一承载着海风气息的非遗项目引入校园,既是丰富学校美育的生动实践,也是引导学生在韵律传承中厚植文化自信、领悟渔家“向海而生”生存智慧的重要举措,对提升学生文化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随后,惠东渔歌非遗传承人李却妹老师进行发言。她结合自身成长经历,回顾了渔民在海上漂泊的苦难岁月,阐述渔歌在苦难历程中对族群精神的慰藉与凝聚作用,强调正是这份深厚的文化情怀,让她始终坚守渔歌传承之路。李却妹老师对党的领导和国家政策带来的幸福生活表达了感恩之情,并郑重表态,将全力以赴做好渔歌传承工作,推动这一古老技艺代代相传。

此次惠东渔歌进校园活动,旨在使学生在掌握渔歌演唱技能的同时,深入理解其背后蕴含的文化脉络、民族精神与历史情感,实现“技艺传承”与“文化浸润”的双重目标。

传承人同授课教师的交流中,多位教师提出,非遗传承需立足文化整体背景,当前部分非遗项目因孤立申报,易导致学生误解其为独立艺术形式,忽视其在传统民俗活动中的原生功能与文化意义,而此次“传承人进校园”为破解这一问题提供了有效实践路径。


即将参与传习班的学生表示惠东渔歌的韵律与闽南话、潮汕话等家乡方言存在相通之处,产生强烈文化亲切感,认为渔歌学习不仅是一项技艺的掌握,更是对本土文化的重新认知与情感联结,有效增强了自身文化认同感。
此次开幕式的成功举办,拉开了“惠东渔歌”非遗进校园系列活动的序幕。11月16日至20日期间,博雅学院将陆续开展“惠东渔歌”非遗传习班、非遗进课堂等活动。多维度、全方位推动渔歌文化在校园传播。未来,博雅学院将持续深化非遗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实践,着力构建非遗传承创新的校园生态,让渔歌韵律在校园持续传扬,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注入青春动能。

编审:博雅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