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13日开班的“丰顺纸花”非遗传习班正悄然绽放着匠心活力,23名学生在市级非遗传承人张伟林的带领下,沉浸式踏入这门历史可追溯至清朝的非遗技艺,一场跨越时光的纸艺修行正热烈进行中。
按照教学计划,学员们需要在张伟林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两盆月季花的制作,亲身感受“似花而非花,巧手夺造化”的精妙。
指尖修行,细致指导
作为广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丰顺纸花曾留下“管理员误将展品当作真花浇水”的趣闻,足见其仿真度之高。此次传习班,以完整工序教学为核心,让学生从原料认知到成品组装,逐步掌握这项古老技艺的精髓。课堂上,传承人张伟林首先详解用料的考究之道——从制作花瓣的台湾优质通草纸,到塑形用的铜丝、铁丝等,每一种材料的特性与选用技巧都被细细拆解。
染色环节成为学生们的第一道“修行”。传承人手持花模示范的场景成为课堂常态。同学们将剪好的花瓣在掌心按压定型,专注的神情中,纸片渐渐显露出花的雏形。


趣学技艺,巧解难点
“学习制作纸花很好玩,班级氛围也很轻松。”谈及学习感受时,2024级会计专业的林慧欣和缪静同学分享道,“最难的步骤是定型,在滑压的过程中,一不小心花瓣就容易裂开。”由于裂开的花瓣形像牙齿,林慧欣和缪静戏谑地把没压好的花瓣称为“缺牙齿”。张老师在旁边耐心指导,提醒学生压的时候把花瓣放在有肉的手侧,就不容易烂,并示范“轻轻滑压”的技巧。

(压坏的花瓣“缺牙齿”)


这场指尖上的传承仍在继续,同学们的作品都将在11月29日的成果展中亮相。这些由纸丝勾勒、色彩晕染而成的“永生花”,不仅展现非遗技艺在当代的鲜活生命力,也见证着传统工艺在年轻一代手中的延续与生长。
编审:博雅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