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建设 > 正文

指尖生花,非遗“绽放”在课堂

编辑:博雅学院 发布时间:2025-10-24 点击:

      当指尖捻起通草纸,当剪刀裁出纹路,一朵朵色泽明艳、形态逼真的纸花在南院劳动教育课堂上的同学们手中绽放。作为梅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丰顺纸花正在以“进校园、进课堂”的方式,从非遗名录上的文字,变成同学们触手可及的文化记忆。

“丰顺纸花”及传承人介绍

10 月 13 日起,梅州市第九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张伟林老师,便带着丰顺纸花技艺走进校园。本次丰顺纸花将进入34个《劳动教育》课堂,受众学生数约1020人。这场持续至 11 月 27 日的非遗课堂活动,如今,精彩仍在继续。

劳动教育课上,张老师首先拿起通草纸,一步步示范如何做花瓣或者花蕊,先将通草纸涂上颜料,剪成正方形的小块,再用毛巾盖湿,增加通草纸的韧性,以便裁剪。示范还没结束,同学们就已经跃跃欲试,张伟林老师全程与学生们近距离互动,手把手地将纸花制作技艺传授给同学们,耐心纠正每一个细节。

这堂融合了非遗的劳动教育课,让 “劳动” 不再是简单的体力付出,而是有了文化的厚度;让 “非遗” 不再是博物馆里的展品,而是有了实践的温度。

课堂上,同学们专注的眼神、指尖的忙碌,与张伟林老师耐心的指导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传承与成长的温馨画面。

学生在课堂上做的纸花

来自 23 级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黄奕菲同学在课堂上成功制作了一朵白色纸花。她捧着作品说:“还没接触之前以为很难,没想到跟着张老师学,还挺容易上手的,而且通草纸的质感摸起来很特别,我很愿意把制作纸花的经历分享给身边的亲朋好友,让他们也了解这项非遗技艺。” 同班的朱淑愉同学也深有感触:“以前只在课本上见过‘非遗’两个字,今天亲手做了纸花,才真正明白什么是‘匠心’。希望学校以后能多办一些类似的实践活动,让我们有更多机会接触传统文化。”

指尖的耕耘,不仅让南院学子在 “做中学、劳中悟”,也让他们读懂了非遗背后 “精益求精” 的匠人精神 —— 那是张伟林师傅坚守技艺数十载的执着,也是老一辈工匠在困境中守护传统的坚持,更是中华文化代代相传的精神密码。

同学们在课堂上体验丰顺纸花制作,成为连接传统与青春、技艺与匠心的纽带,绽放出崭新的光彩。

相信随着更多非遗技艺走进校园,会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接过传承的接力棒,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勃勃生机。


编审:博雅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