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化《中国古代文化与社会》课程教学成效,推动理论知识与实地体验深度融合,2025年10月2日至10月6日,在校长顾问、博雅学院院长张明远教授的指导下,博雅学院专任教师潘莉莉、教学秘书谭筱琦带领15名学生,前往泉州、南靖两地的世界文化遗产点开展课程实践活动。从文物中感受历史生活,在非遗中体验文化传承,是本次课程实践的主要目的。师生们走进文物现场、触摸非遗技艺,圆满完成了一场跨越千年的历史对话。

10月3日上午,实践团队走进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潘莉莉老师提前布置任务,引导学生重点观察船只展品所体现的古代航海技术,探寻中外物品与精神文化的交流痕迹。馆内的瓷器、香料、多元宗教石碑等展品,打破了学生对中国古代海外贸易保守封闭的刻板印象,生动还原了宋元时期泉州作为东方第一大港的繁华景象。学生李思奇表示,展品让自己看到了一个开放、自信且与世界紧密相连的古代中国,对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价值有了全新认知。

10月3日下午,实践团队抵达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馆。该馆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非遗馆,内涵石雕、木雕、南音、木偶戏等数十项泉州非遗保护项目,通过实物展示、技艺展演与互动体验相结合的方式,让千年非遗活了起来。学生们积极参与锡雕打磨、刻纸创作,深切感受传统手工艺的精细与不易;此外,南音表演的婉转旋律、提线木偶的灵动造型,更让大家直观感受非遗背后的生活气息与文化温度。

10月4日上午,师生开启泉州古城踏访之旅。围绕文化遗产是如何传承城市历史这一核心问题,大家走访了天后宫、关岳庙、文庙、清净寺、开元寺等世界文化遗产点。不同宗教场所在古城空间内和谐共存的景象,让学生深刻体会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城市包容并蓄的文化基因;古城与现代建筑的协调布局,也让大家看到历史厚重感与城市活力的完美融合。


当日下午,实践小组抵达蟳埔民俗文化村,体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簪花围习俗。在与簪花师的交流中,学生们了解到簪花不仅是审美表达,更承载着当地民众对生命力的赞颂与美好生活的期盼。穿上传统服饰、头戴鲜花的体验,让学生黄紫钰感慨真切感受到传统美学的感染力。同时,师生们也关注到蟳埔村通过文化赋能经济,吸引游客打卡体验,既让非遗融入现代生活,又改善了村民生活质量,为传统文化的创新传承提供了生动样本。
10月5日,实践团队从泉州前往南靖土楼群,探访这一世界文化遗产的建筑奇迹与文化内涵。在潘莉莉老师引导下,学生重点关注土楼建筑技术与家族文化,先后参观田螺坑土楼群、裕昌楼及塔下村。学生不仅钦佩于古代工匠智慧与工匠精神,更深刻体会其背后所承载的传统家族聚居模式与集体凝聚力。

实践活动尾声,潘莉莉老师组织师生围绕南靖土楼与蟳埔村游客流量差异的深层原因展开研讨。学生们从传承模式、游客参与感、市场认知偏差等角度分析,认为蟳埔簪花的人与人互动即时性体验更契合大众需求,而土楼文化价值需深入挖掘,且宣传力度与互动项目不足。师生们一致认为:文化遗产保护不是封闭封存,唯有让更多人了解、参与,才能实现活态传承。
潘莉莉老师在总结中强调,本次实践的核心是在文物中感受历史生活,在非遗中体验文化传承。她指出,在网络时代,大家很容易获取一项文化遗产的背景知识,但只有亲身走进现场,文化遗产才会从遥远的历史符号转化为真实可触的体验,大家才能真正理解文化遗产是活着的历史。此次博雅学院的课程实践活动是一场跨越千年的历史对话,不仅让同学们在行走中学习了古代文化知识,更让大家在沉浸式体验中建立了与文化遗产的情感联结,为今后主动关注、参与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埋下了种子,真正实现“在实践中学习,在体验中成长”的课程目标。

编审:博雅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