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风建设 > 正文

行走的生态课堂:《人与自然》课程实践调研答卷

编辑:博雅学院 发布时间:2025-07-11 点击:

2025年7月7日至10日,广州南方学院博雅学院《人与自然》课程组创新教学实践,由杨富斌教授、陈韵雯老师带领20名学生奔赴东莞、珠海,开展为期四天的沉浸式生态文明研学。本次课程实践紧扣“传统文化生态智慧”“科技赋能绿色发展”“跨学科系统思维”三大核心模块,通过企业、农场、高校、生态保护区与重大工程的深度联动,打造了一堂“行走在绿水青山间”的生动生态课程。

一、探企业:文化赋能生态管理

研学首站走进东莞泰威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师生们深入车间,亲身体验企业将儒家经典《大学》融入管理的独特实践——“天地人和”模式:顺应市场规律(天)、夯实发展根基(地)、以仁爱精神滋养员工成长(人)、构建内外部和谐生态(和)。公司楼顶有机农场的生机勃勃,更让学子看到企业将生态理念细化至员工日常饮食的切实行动。这场探访生动诠释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生态责任与企业发展的深度融合。

二、有机农场:生态农业的智慧发展

中山五桂山有机农场作为《人与自然》课程"可持续农业"模块的核心案例,为师生呈现了生态循环的完整闭环。这里有着采用水稻与姜花"植物伴侣"混种模式,利用姜花根系分泌物抑制病虫害;人类和动物的排泄物经蚯蚓分解转化为有机肥,实现"农场无废料";使用可降解竹材建造的生态厕所,践行"从土地来回土地去"理念。

学生在农场导师指导下,触摸传统土窑。土窑以黏土、稻草为材料,仅靠太阳晒干成型,烧制过程零碳排放。陈鹏负责人强调:"这不仅是烹饪工具,更是农耕文明生态智慧的物化载体。"

"当我们亲手触摸到用作物秸秆压制而成的育苗盘,才真正理解'生态设计'的含义。"学生彭紫薇在实践报告中写道。


三、访自然:湿地课堂的生命启迪

在珠海淇澳岛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学子们开启了一场沉浸式生态观察。横跨滩涂的木桥上,白鹭悠然伫立;盘根错节的秋茄林下,红色的弧边招潮蟹活跃其间;林间蛛网密布,蛙鸣鸟啼不绝于耳。通过近距离辨识植物耐盐结构、观察动物生态位分工,书本上的湿地生态系统知识变得鲜活可感。这场“地球之肾”的探秘,极大提升了同学们的野外调研能力,更深刻唤醒了守护生物多样性的责任意识。


四、观工程:科技与生态的双赢典范
    港珠澳大桥的雄伟气势令师生震撼。在桥头展厅,大家深入了解到这项超级工程如何实现与中华白海豚保护的和解——通过优化桥墩设计、建立监测机制等科技手段,在55公里跨海通道建设中守护珍稀物种家园。这一案例成为同学们理解“大型工程与生态保护平衡”的生动教材,彰显了中国在绿色发展道路上的智慧与担当。


五、认知升维:从科技实验室到生命共同体

本次研学还囊括了多场高层次交流。博雅学院邀请到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卢桂萍教授为研学团队开展学术交流分享会。卢教授介绍了“太赫兹技术原理与应用”,揭开太赫兹技术前沿。卢教授向同学们分享:“精密仪器是生态医生的听诊器,太赫兹技术成了红树林的'CT机'"。卢教授的两位博士生黄涛、史芳涛也进行了经验分享,为学生提供开启学术大门的实用钥匙。通过教授、博士生的现身说法和平台实力的展示,增强学生投身学术探索的信心与决心。

“当光谱仪在文科生手中亮起,《人与自然》课程实践完成了认知范式革命。”杨富斌老师如此评价道。


六、践行博雅理念,培育生态新人

本次研学是博雅学院“全人培养”理念的生动实践。通过跨学科知识整合与实地运用,学子们不仅构建了系统的生态认知框架,更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内化于心。学院将持续深化实践育人模式,引导青年学子投身生态文明建设,为美丽中国贡献博雅智慧。


知行合一,方得始终。
从企业车间到红树林滩涂,从历史博物馆到科技实验室,
博雅学子用脚步丈量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实践,
以青春视角见证绿色发展方式转型的澎湃力量。


来源:《人与自然》课程实践调研小分队 | 编审:博雅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