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汪春春
一、基本情况
汪春春于2021年获得香港中文大学人类学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假肢使用者的生命历程以及中国西南地区假肢制造的日常实践。她的博士论文以假肢使用者生命历程的转变为轴,在呈现残障经验的同时,探讨残障者在各阶段与自我、不同主体、以及相应社会情境的互动与摩擦,主要包括假肢使用者对自身不幸的归因、疼痛的体验与处理、假肢包装展现的健全身形观念、由假肢引发的身体想想、以及家庭照护困境。她的研究对中国的残障、身体和照护问题进行了全面而细致的解读。随后,她在南方科技大学与复旦大学进行了为期两年(2022-2024)的博士后研究,研究对象为非典时期的记忆和经历。这项研究启发她将感官体验视为理解叙事和记忆的关键,并促使她从感官的角度重新审视她前期研究中残障者的身体和日常互动。目前,她于广州南方学院博雅学院任教,将对残障经验的关注拓展至中国东南区域、特别是粤港澳大湾区,丰富残障探讨的维度。此外,汪春春对医疗科技与人工智能医疗的发展、STS、多元治疗、民族医药、以及跨物种等议题具有浓厚的兴趣,希望未来可一一探讨这些议题。
二、教育背景
2007年9月-2011年7月 西南大学 民族学 史学学士
2011年9月-2014年7月 厦门大学 人类学 法学硕士
2015年8月-2021年11月 香港中文大学 人类学 哲学博士
三、工作经历
2022.2-2024.3 南方科技大学 博士后
2024.4-2024.12 深圳大学 特聘研究员
2025.2-2025.6 阿坝师范学院 讲师
2025.7-至今 广州南方学院博雅学院 讲师
四、科研情况
(一)论文
《假肢包装:健全身形观主导的流程化实践及其困境》,载于《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6期总第258期,第81-90页。(CSSCI扩展版)
《非典与疫病研究:对五个关键视角的回溯》,载于《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55卷第4期,第119-128页。(CSSCI)
(book review) “Ca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ave China?”, Asian Anthropology, Vol. 21(2), pp. 155-157.
“Haunted by the Past: Transformations and Daily Challenges of China’s Prosthetics,” in Asian Education and Development Studies, Vol. 10, No. 1, pp. 115-124.
《假肢,挑战对人事的习以为常》,载于黄修玮主编《人类学好野:关于人类的,我都想学》,第83-97页。香港:蜂鸟出版。
《评Deep China: The Moral Life of the Person》,载于张先清主编《人类学学刊》第二辑,第172-181页。上海:商务印书馆。
《绵治人的草药运用》,载于余光弘、钟鹭艺主编《闽南绵治人的文化与社会》第 357-399页。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金门成功奠安仪式》,载于《西岸文史集刊》第二辑,第136-161页。
《化屋苗寨民间信仰四维建构论》,载于《长江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135辑,第21-25页。
(二)课题
2022.2-2024.3 博士后核心成员(排名6/20)与“非典防疫经验”子课题执行人 “公共卫生安全视域下的‘灾害文化’与强韧社会构建研究(20&ZD152)” 国家重大社科基金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