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动态 > 正文

孟凡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当代价值

编辑:博雅学院 发布时间:2025-07-08 点击:

2025年7月7日,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副会长孟凡行教授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当代价值》为题,给同学们带来了一场知识高密度、具有深度的讲座,本次讲座由北京师范大学非遗中心张敏老师担任主持人。

孟教授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并非新事物,但相关理念和行动给人们一种认识其指涉旧事物的新眼光,这种眼光有助于我们应对新世界的新问题。非遗保护是二十一世纪世界范围内影响最大的文化保护运动,是我国有史以来最重要的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也是我国有史以来全民参与度最高的文化保护运动。非遗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对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的保护上。

随后,孟教授从非遗的国家价值、个体价值和人类价值三个层次展开论述。在国家价值层面,承认非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意味着认可非遗主体的创造力与精英文化的创造力平等,深层尊重各阶层对中华民族的贡献,还阐释了中国梦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的基本道理。在个体价值层面,面对家庭形态的改变以及生活时空的变化,非遗以具身性劳作校正当代人的时空观念。在人类价值层面,非遗是一种认识论而非本体论,是反思人工智能技术弊病的利器。

讲座末尾,孟凡行教授强调,要抵御人工智能无休止的侵害,需要坚定拥抱物理世界、坚持阅读经典原著,提高自身的感知力和反思力。

在同学提问环节,来自商学院的许然同学提问:“如何看待抖音等新媒体工具对非遗传承的作用?”孟教授提醒,要注意区分非遗传承和非遗宣传,新媒体或人工智能仅能起到宣传的作用,而非遗传承需要具体的人去切实行动。


潘莉莉老师总结道,孟教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的阐述角度新颖且贴合实际,她赞同在非遗的保护和传承过程中,不必过度强调非遗的重要性和意义,而要意识到非遗是“过日子的文化”,需要每个人在生活中去体验。同时,潘老师提醒同学们注意其对人工智能的看法,在学习和生活中不可过于依赖人工智能。孟教授回应称潘老师提出的“体验”很重要,并区分了体验、经验和经历三个概念,认为经验可分享、体验欲分享而不可说、经历不可分享,强调要重视亲身经历。

讲座尾声,王明华老师表达了对孟教授持续三个小时讲座的感谢,并向在座学生提议应该学习孟老师身上饱满的精气神、成熟学者的活力和生命力。在其看来,孟教授师是伯林说的狐狸型学者,有别于学院派的类型化,更为灵活、开放和博学多识。其强调两点:一是贯穿讲座的核心概念是“价值”,本于韦伯区分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而这源于新康德主义区分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这里所说的价值不是空洞的概念,而是有哲学学科背景的。二是要理解整个讲座,需要先理解“非遗是什么”,不理解这一点,无法把握整个讲座。讲座认为非遗是一个“过程”,而不是我们看到的那个结果,并借用了认识论、本体论来解释。

本次讲座深刻剖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当代价值”,生动诠释了非遗作为文化根脉、创新源泉与社会和谐纽带的重要意义。让非遗“活”在当下,融入生活,在保护中传承,在创新中发展,是实现其永恒价值的必由之路。


来源:拾旧小队 | 编审:博雅学院